Web3.0与元宇宙、NFT之间存在着怎样联系?未来Web3.0能否真的实现?

Web 3.0一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Web 3.0 充满了争议和分歧,它到底应该什么样?具体的标志点又是什么? Web 2.0日益健全完善的今天,何时何事才是Web 3.0的标志尤未可知,也许时间才能给我们答案!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谁能够引领web 3.0,并且向前发展走向web 4.0的时代,谁就是网络的下一任主角!

Web 3.0一词包含多层含义,用来概括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方向和特征,包括将互联网本身转化为一个泛型数据库;跨浏览器、超浏览器的内容投递和请求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语义网;地理映射网;运用3D技术搭建的网站甚至虚拟世界或网络公国等。

以上的总总都是web3.0的某一个方向,但是开端和标志往往是其中的某一点达到了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位置,此时web3.0都会回应现实中的某一项技术的普及和大热。而当上面总总都实现的那一刻,web3.0也就实现了自身的完备,到那时也许我们就该讨论4.0的时代何去何从了!

Web 3.0是针对Web 2.0提出的,较有名的首次提及是在2006年初Jeffrey Zeldman的博客中一篇批评Web 2.0的文章中。 [1] 2006年5月,Tim Berners-Lee曾说:“ 人们不停地质问Web 3.0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当可缩放矢量图形在Web 2.0的基础上大面积使用——所有东西都起波纹、被折叠并且看起来没有棱角——以及一整张语义网涵盖著大量的数据,你就可以访问这难以置信的数据资源。 ”──Tim Berners-Lee, A 'more revolutionary' Web [2] 2006年11月的Technet峰会上,Yahoo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杨致远作出阐述:“ 目前对Web 2.0的归档和讨论很多。借助网络级别所能达到的效能,网络的力量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我们同时也看到最近4年出现了更富级的设备以及更富级的与网络互动的方法,不仅仅体现在游戏机和移动设备这样的硬件,同时也体现在软件层面。你不一定得是计算机科学家才能创作出一个程序。这种现象在Web 2.0里初现端倪,而3.0将更加深化,是一个真正的公共载体……专业,半专业和消费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创造出一种商业和应用程序的网络效应。 ”──杨致远 [3] 在这个峰会上,Netflix创始人Reed Hastings阐述了定义Web术语的简单公式:“ Web 1.0是拨号上网,50K平均带宽,Web 2.0是1M平均宽带,那Web 3.0就该是10M带宽,全视频的网络,这才感觉像Web 3.0。 ”──Reed Hastings2007年8月7日,谷歌首席执行官Eric Schmidt出席首尔数字论坛时被与会者问及Web 3.0的定义, Eric Schmidt首先开玩笑的地说“Web 2.0只是一个行销术语,而你刚才正好发明了Web 3.0这个行销术语。”随后他谈及了自己的具体看法:

“ ……(Web 3.0)创建应用程序的方法将不同。到目前为止Web 2.0一词的出现主要是回应某种叫做“AJAX”的概念……而对Web 3.0我的预测将是拼凑在一起的应用程序,带有一些主要特征:应用程序相对较小、数据处于Cloud中、应用程序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PC或者移动电话)、应用程序的速度非常快并能进行很多自定义、此外应用程序像病毒一样地扩散(社交网络,电子邮件等)。 ”——Eric Schmidt [4] 2010年11月16的网络高峰会(Web 2.0 Summit)中Mary Meeker指出Web 3.0 由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and Search 所组成自2006年底以来,Web 3.0一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是越来越多争论的焦点,这个现象正持续到目前为止。

过去一年,与元宇宙、NFT一样,Web3.0的热度也水涨船高,不仅百度指数Web3.0的搜索量与半年前相比翻了5、6倍,而且Web3.0在谷歌的搜索加权计算也是屡创新高。

事实上,这个概念很早就出现了,但其在去年爆发的“原点”是在12月9日,美国前货币监理所的代理所长Brian Brook在美国国会做演讲时,科普了Web3.0这个概念,并积极推动美国重视Web3.0,希望确保美国在Web3.0时代处于领导地位。

有3.0自然而然就有1.0和2.0。

Web1.0时期大约从1991年持续到2004年,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才刚刚兴起,网络上以静态页面为主,用户仅仅作为接受一方,被动的接受平台输出的全部内容,这个时候的企业代表以搜狐、新浪、网易、YAHOO、Google等传统的门户网站为主。

2004年之后也就是Web1.0阶段的后期,随着算力、光纤基础设施和搜索引擎等领域的飞速发展,Web2.0应运而生,区别于1.0的“只读”,2.0正式进入到“读写”阶段,每一个用户都开始成为内容的创作者,但平台的权力还是远大于用户,比如现在的Facebook、Twitter、微博、抖音都是这个阶段的产物。

以抖音和快手为例,在这个平台虽然看似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搭配着不同的BGM创作自己感兴趣的视频,但实际上“生杀大权”是由平台所掌握的,你这个视频是否违规、侵权,有没有抄袭,都是由平台来判定的,甚至不需要你同意就能把你发布的视频“和谐”掉,涉及到更严重的事情,用户还有可能会被平台封号。

当然,这个逻辑在微博、推特也同样适用,毕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Twitter发表对互联网公司不利的言论后,Twitter可以直接封杀美国前总统在社交媒体上的账户。

直到Web3.0的出现,用户才有了真正“翻身做主人”的可能。

一些人看来,Web3.0代表的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涉及去中心化、用户对数据和信息拥有实际的掌控权、线上资产搭建等。通俗点来解释,在这个阶段,通过一系列协议,用户不仅可以生产内容,还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容。

Web3.0对比Web1.0与Web2.0来看,其优越性的体现或许可以用不久前Constitution DAO这个典型的、能够类比Web3.0的事件来进行分析、推演。

全世界仅存13份的1787年《美国宪法》在苏富比进行拍卖,但其高达千万美元的入场券也确实劝退了很大一批人,Constitution DAO这个组织却突然出现并在Twitter上发表言论称要众筹竞拍《美国宪法》。

这个想法确实有些离谱,但Constitution DAO领导人在Juicebos表示网友在捐款后将凭借捐款数量获得不同数量的凭证代币“people”,它代表众筹过后分红的比例与投票权。比如说,《美国宪法》将要去哪展览,展览的分红比例都可以通过“people”来决定。截止苏富比拍卖《美国宪法》时,筹款金额到达4700万美元。

综合Web3.0的基本性质以及上述案例的表现,开放是Web3.0时代的重要特点,即用户在不同的互联网应用中有着充分的准入自由,并且不受第三方主体限制。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则是用户之间的共建、共享、共创,

Web3.0是针对Web1.0和Web2.0而言的,代表了互联网发展的不同阶段。Web1.0其实就是第一代互联网,这时的互联网主要为网络媒体,用户访问网站,浏览数字内容,不过只能读不能写,也没有办法参与内容创造。

“人需要交互,需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而Web1.0则是静态的,因此Web2.0诞生了,即交互式互联网,其主要应用就是社交网络和电商。”天津大学智算学部教授李克秋介绍,这时网络平台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基础设施,绝大多数的数据内容是由用户创造的,比如淘宝、微信等。

Web2.0允许人们自由地创造各种内容。但是,人们在创造这些内容以及对这些内容进行操作时,必须依赖某个平台或媒介,平台虽然只提供了一个渠道,但是所有交易记录、聊天记录等都归平台所有,而这些内容的实际创造者却无法享受相关权益。

“此时就有人会想,我的交易、聊天数据的所有权应该只属于我,为什么平台也能拥有。”李克秋说,2014年,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以及波尔卡圆点的创建者加文·伍德,第一次公开提出了Web3.0的概念。“Web3.0最特别的就是,用户所创造的数字内容,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归属于用户,用户所创造的价值可以由用户自主选择与他人签订协议进行分配。”李克秋说。

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内容不仅是简单的数据,而是所属用户的数字资产,就应得到资产级别的保障。这就是Web3.0,一个自动化、智能化的全新互联网世界。

李克秋认为,Web3.0必将替代Web2.0。互联网本就是以用户为中心,随着技术以及互联网环境的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也势必会打破互联网巨头企业“绑架”用户的局面。

新技术助力Web3.0开放、去中心化

虽然早在2014年,Web3.0的概念就已被提出,但因为缺乏一个足够具体且大众熟知的应用场景,Web3.0一直都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的状态。

2022年,随着数字货币、非同质化代币、元宇宙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全面爆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去中心化、虚拟身份、加密货币的讨论之中,也顺势点燃了科技界和投资界对于Web3.0的热情。当然,Web3.0的火热也离不开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完善对大众生活带来的颠覆性改变;同时元宇宙的诞生促进了多种技术的融合,Web3.0或是元宇宙实现其开放、去中心化特性的重要支撑。

“有人说,‘元宇宙+Web3.0’就是未来。Facebook改名为Meta、腾讯提出全真互联网……这些互联网巨头针对元宇宙的布局也让有关Web3.0的讨论热度随之上升。”李克秋说。

将数据的所有权归还给用户、允许用户自主控制数据,并且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数据的互操作性是Web3.0的核心理念。因此当谈论Web3.0架构时,通常指的是它代表的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s)。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