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应用的市场基础和出路

今年的互联网大会,P2P应用成为业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服务商宣称P2P应用已经取得重大突破,电信运营商则认为P2P的应用,特别是P2P下载,占用了大量的带宽,直接损害了运营商的利益。

对一种技术及其应用和市场进行讨论,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场讨论在媒体的运作下被发展成为一场发展P2P和封杀P2P两派之间血腥的战争,而不是寻找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不说是有些问题了。

P2P是一项颠覆性的分布式计算技术,这是无可否认的。P2P的本质是对等计算体系结构,是相对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而言的。它的特点是服务结构的自组织性、动态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处理过程中的负载自动均衡,从而使得在有限的资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服务成本和改善用户体验。无论是P2P下载,P2P通信,还是P2P的流媒体服务,都是应用P2P技术的成果。

既然P2P技术具有上述的优点,P2P技术的市场是必然存在的。这就是它的市场合理性。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基于P2P的应用确实给电信运营商的带来了巨大的不可控的流量,这看起来又是不合理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可能大家还记得,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说到过,电信运营商在电话业务上是“卖功能”,而在宽带数据接入业务上是“卖资源”。而从终端方面看,手机制造商是在“卖功能”,而PC制造商则是在“卖资源”。二者的区别时,功能性的产品是按照特定功能对资源进行优化的结果,而资源性产品则不是。

这样,在支持相同功能的情况下,“功能性”的产品成本低,体验好。而“资源性”产品的卖点是可以支持“无限的功能”,但是成本较高,并且在相同的成本下对某个具体的功能很可能体验不佳。需要注意的是,资源性产品通常应用在功能性场合,因此具有“大量的”空闲资源!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一个产业链中存在多个环节,其中有一些环节的产品是“功能性”的,一些环节是“资源性”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甚至,在所有的环节中,只有最终应用环节是功能性的,其他都是资源性的,结果如何呢?

大家立刻可以看到结果。这就是,这个最终应用环节的设计者在优化资源时不仅最佳运用了自身的资源,也最大限度地使用了其他环节的空闲资源。也就是说,应用的优化,无论是成本的下降,还是用户体验的改善,是建立在无限制使用其他环节空闲资源的前提上的。

十分不幸,P2P应用也是这样一个结果。PC机是资源性的,互联网宽带接入也是资源性的,P2P技术又可以使得互联网应用的设计者“充分运用”用户PC的存储和计算的空闲资源,“充分运用”电信运营商的带宽空闲资源,提供“功能性”的服务,这就是P2P应用的市场基础。

那么,仅仅在应用层次上通过无限制使用终端和网络的“资源”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和改善用户体验,是否是“全局最优”的方案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懂得一点经济学基础的人都知道,产业链的成功来自于各个环节的共赢。象当前P2P这样以产业链结构不完备为基础的经营,获利只是暂时的。

熟悉市场和技术创新的人也清楚,新的技术的第一个应用通常是在市场的缝隙中找到的。所以,P2P在“资源性”终端和网络上找到自己的初始应用点也是十分正常的。

所以,P2P的应用现状是技术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要做的事情应该是,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和互联网应用开发商合作运用P2P技术,共同优化产业链。除此以外的路径从长期来看都是走不通的。

在这个方面,AT&T的Homezone服务做出了一个典范。Homezone支持的是“频道化”的视频节目“预定后下推”,而非“实时下载”。二者的区别是:预定后下推的“程序”,是运营商根据预定该内容的用户数量、分布和需要的时间以及网络拓扑、容量和内容的资源和位置优化后确定的,下推的技术包含P2P下推、组播和传送加速等,下推业务是由网络发起的。其效果与P2P下载相当甚至更优,但是不会造成网络流量的不可控现象。这避免了用户发起的“下载”造成的各种问题,也使得业务总成本和用户体验最优。这一点,是值得中国运营商研究的。

http://yangjingtech.blog。163。com/blog/static/30344539200791645017472/

版权声明:aysz01 发表于 2024-08-23 7:52:52。
转载请注明:P2P应用的市场基础和出路 | 电工学习网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