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英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带宽及业务的要求也在迅速膨胀,原有的TDM网络只能提供基于双绞线的较低速接入、语音业务及少量低速视频业务,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先进的数据网络基础设施完备,但除了上网和邮件服务,其上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赚钱业务,不能盘活已有投资;虽然数据业务量增长速度超过语音业务,但业务收入的主要部分还是来源于语音业务。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大家都在寻求一种网络融合之道。
以软交换设备为核心,能够提供话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用开放、标准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的下一代网络(Next Genaration Network,以下简称NGN)应运而生,且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是电信网络发展与演进的目标。
2 软交换体系结构
软交换体系按功能可分为四层:媒体接入层(边缘层)、传送层、控制层、业务及应用层。
各层的功能及部件构成如下:
(1)媒体接入层
通过各种接入手段将各类用户连接至网络,并将信息格式转换为能够在网络中传递的信息格式。主要设备有:信令网关(SG)、中继网关(TG)、接入网关(AG)、综合接入设备(IAD)、无线接入网关(WAG)、媒体资源服务器、H323网关(H323 GW)。
(2)传送层
采用分组技术,提供一个高可靠性的、具有QOS保证、大容量的综合传送平台,并将信息媒体流选路至目的地。目前主要有IP和ATM两种网络。
(3)控制层
是软交换体系的呼叫控制核心,利用软交换机SoftSwitch(或称呼叫服务器Call Server、媒体网关控制器MGC),以软件的形式控制接入设备完成呼叫接续。
(4)业务及应用层
该层主要是利用各种设备为整个体系提供各种丰富的增值业务、相应的网络管理及服务。包括:SCP、AAA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策略服务器。
3 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
3.1 协议发展现状
软交换体系涉及协议非常众多,系列标准的形成将对指导研发和网络应用起到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产品设计思路、业务的生成及互通。
国际上,IETF、ITU-T、SoftSwitch Org等组织对软交换及协议的研究工作一直起者积极的主导作用,许多关键协议都已制定完成,或趋于完成。这些协议将规范整个软交换界的研发工作,使产品从使用各厂家私有协议阶段进入使用业界共同标准协议阶段,各家之间产品互通成为可能,真正实现软交换体系产生的初衷---提供一个标准、开放的体系结构,各网络部件可独立发展。
在软交换的研究进展方面,我国处于世界同步水平。信息产业部“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在1999年下半年就启动了软交换项目的研究,目前已完成了《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此外“IP标准研究组”还正在研制有关中继媒体网关(TG)、信令网关(SG)、接入网关(AG)、综合接入设备(IAD)等设备技术规范。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整个软交换的技术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许多思想尚须通过实践来不断验证和修正,协议也是如此,会随着业务及功能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和更新(例如H.248的LastDraft早已完成,对于完成基本语音呼叫控制功能没有问题,但若想在网上真正实施其它业务,还须对其进行许多Packet的扩展和补充;SIP协议也是如此,其基本框架早已成型,但要真正应用于各种业务,还须对一些参数及流程进行规定)。
由于各厂家对同一协议的理解不同;由于协议本身规定得不够清晰、完善,厂家在实现产品时所进行的扩充和修改不尽相同;由于完成同样功能的协议存在着多于一种的选择(如软交换之间互联协议有SIP-T、SIP和BICC),而实际产品可能只支持其中的部分协议。由此,各厂家的软交换产品单独组网使用时,可能不会存在问题,能够满足网络及用户的需求;但在近几年内,厂家之间设备的互通可能会是一个难题,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运营商在组网设备选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个问题。相信这些问题会在我国软交换国家规范出台后逐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