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其实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加热锂电池电芯触发热失控时,严重度是随着 SOC 增加而增加的。而在过充时,即使过充本身没有直接导致热失控事件,其也可能导致锂枝晶析出,进而使得电芯安全性明显下降。另外,也已经有很多研究表明:电芯的不同化学体系也会带来不同的热失控安全性。

所以本作就是要把 SOC(0~100%)和化学体系(NCA vs LFP)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分析,而且本文还使用气相色谱对两种电芯热失控产气气氛的成分进行了分析,这对于我们倒推探明热失控的反应机理,评估热失控后产生气和热的影响以及开展相应的应对工作都具有很高的参考意义。

本文都是技术分析,没有吐槽。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实验准备

使用的电芯:1.1Ah 的 LFP, 3.3Ah 的 NCA(都是 18650),从电解液成分、电芯结构来看也比较常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设计。电解液主要成分为:DMC,EMC,EC,PC,MPC;隔膜则是 PP:PE:PP 的三层结构,熔点分别是 159 和 132℃。

电芯就通过一般充电(库伦计)的方法调整 SOC,在电芯表面焊接热电偶来进行温度监控,加热反应在封闭的反应器中进行。需要注意的是,≤100%SOC 的充电都是在普通环境下完成的,>100%SOC 的样品到达 100%SOC 之后的充电都是直接在封闭的反应器中进行的(因为其高危险性)。另外,为了保证更好的安全性,在过充中的电流设的也比较小。

下图是 LFP 和 NCA 的 SOC vs OCV 曲线。在这里,LFP 的 0~100%SOC 对应的电压是 3~3.5V(你看看 LFP 的这个平的充放电曲线,BMS 管起来得多麻烦),而 NCA 的电压窗口是 0~4.2V。过充到 130%以上时,LFP 电压上升比较快(到了 5V),而 NCA 大概是到 4.7V 左右(对应 143%SOC)。

所有的实验都是调整 SOC 到一定值然后进行加热触发,加热速率:LFP4℃/min,NCA 2℃/min。热失控后产生的气体使用气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加热触发环境中惰性气氛的选择(氮 vs 氩),作者也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的结论是大多数情况应该使用氩气,这是因为氩气的绝对量可知可调,最后可以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去相应推算出反应后 ARC 中混合气体中其它成分的绝对量,而且不太受可能的空气中的氮气进入影响,导致气体计算出错。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0%SOC 一直到过充时的 SOC-OCV 曲线:左 LFP,右 NCA

结果分析:NCA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温度

上图表可以说记录了测试得到的所有关键信息。不难看出:随 SOC 上升(0->100%),NCA 电芯发生热失控的温度θR 一直缓慢下降(160->144℃),热失控达到最高温度θM 一直明显上升(200+℃->900℃)。而在我们进一步过充到 100%SOC 以上后,该趋势仍然没有改变,而且θR 的下降在高过 SOC 下似乎比以前还要明显:120%SOC 时θR 迅速下降到了 80℃,而 112%SOC 时还有 144℃。

因此不难看出:1)过充对于电芯安全性有很大影响;2)总体来说低 SOC 电芯肯定会更安全。

失重

即Δm。趋势与以上相同:越高的 SOC,热失控后失重越明显(4.4g-> 8.5g),不过大于 100%后,似乎失重上升就变化不大了(20g 左右)。

产气

从绝对量 n-ideal-sum 来看:几乎也是单调的随着 SOC 的上升不断上升(0%SOC,50mmol-> 100%SOC 273mmol),在过充后气体产量似乎也会有所增加,但是波动性较大(最高达 300mmol)。

从产气成分来看:可以看出主要的气体成分是 H2,CO2,CO,CH4,C2H4,C2H6。其实很多研究表明热失控出现的碳氢化合物可能会有好多种,因此把它们(即 CH4,C2H4,C2H6)统一成一类其实也可以,即 THC:Total Hydrocarbon)。

然后看看这些成分随着 SOC 的变化:低 SOC 下几乎所有的气体都是 CO2,而随着 SOC 升高,H2 和 CO 的含量会明显的升高到变成主要成分(最高时加和占七成,此时 CO2 只占两成),而碳氢化合物 TCH 占比则也会随 SOC 上升而缓慢提升,最高时合计能占 10%左右。

小结

下面的两个图更直观,给出了不同 SOC 样品热失控时产气,温度等随着时间的变化。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NCA:越高 SOC 时发生热失控温度越早,产气量越大,达成的热失控最高温度也略高一些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NCA:产气量,气体成分,热失控开始温度,最高温度随 SOC 的变化

结果分析:LFP

温度

对 LFP 来说,随 SOC 上升,发生热失控的温度θR 也是一直下降(195->140℃),不过该温度一直明显高于 NCA,说明了该类体系明显更优的安全性(但是 130%SOC 时该温度也骤降到了 80℃,说明即使是 LFP 也不是就可以随便过充瞎折腾的。然后是热失控达到最高温度θM:在 0~100%SOC 阶段是随 SOC 上升而上升的(231->400℃),但是过充后该温度变化就没那么大了,一直是 400℃左右。

失重

从数据来看:随 SOC 没什么太明显变化规律,6~7g 之间。

产气

从绝对量 n-ideal-sum 来看:数据也不是太有规律,0%SOC 反而气体量略多(55mmol),过充时气体总量倒没什么增长(60mmol 左右)。

从产气成分来看:主要的气体成分大概也是那些,总体趋势也是低 SOC 下 CO2 为主,高 SOC 下 CO2 下降 H2、CO 上升,但是也有不同:低 SOC 下 CO2 占到九成,而随着 SOC 升高,H2 占比提高比较明显,过充时最多可以占三成,但是 CO 含量增长明显慢于 NCA,高时也只有一成。所以在过充状态下,LFP 的产气成分是:CO2:H2:CO:TCH 大约为 5:3:1:1 的样子,可见 CO2 含量仍然明显高于 NCA,CO 产量则比 NCA 时明显要少很多。

实际上,更高的 CO2 和更低的 H2 含量几乎必然意味着 LFP 热失控后产生的混合气体的可燃性 / 危险性要低于 NCA。

小结

下面的两个图同样直观地给出了 LFP 不同 SOC 样品热失控时产气,温度等随着时间的变化。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LFP:与 NCA 类似,越高 SOC 时发生热失控温度越早,产气量越大,达成的热失控最高温度也略高一些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LFP:产气量,气体成分,热失控开始温度,最高温度随 SOC 的变化

反应机理推理

从刚才的结果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NCA 总体来说安全性低于 LFP,而随着 SOC 的提高两种电芯的安全性都在下降,从产气结果也能看出:CO2 含量不断下降,而 H2,CO,THC 的含量会上升,但是 NCA 产气的可燃气体比例明显要更高,CO2 含量要更低。

这也说明了:NCA 电芯热失控排出的气体也会比 LFP 更危险。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气体,是电芯中的哪些物质的反应导致的呢?其实大家只要大概数一下电芯里面的组分,就能知道成分太多了:各种有机物,无机物,液态固态加上产的气,然后又从低温升到高温,实际热失控时发生的反应非常复杂;加上电芯设计上的各种技巧,一些电解液微量添加剂的独门 know-how,分析这些反应并不是一个容易活。

BUT,我们可以抓大放小,基于对材料性质,主要组分特性的理解去尽量梳理一些反应的主线,主要有:

1、低 SOC 下,电解液溶剂的分解:CO2

此时,正极负极相对稳定,因此热失控时,O2 释放以及其它机制就比较少了,所以这时的 CO2 产生基本都是来自溶剂有机物的分解,变成更小分子的有机物以及 CO2。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2、高 SOC 下,从正极材料分解出来的氧以及带来的连锁反应:O2, H2O, CO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这个肯定要首先说一下:三元(NCM/NCA)材料的热稳定性不太好,充电后会更差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材料不稳定 - 受热后容易分解释放氧,这也是导致三元系电芯安全性能更有挑战的本征性原因。以上式的 NCA 的最典型分解 - 释氧反应为例,该反应从 170 度开始就有可能发生,而反观 LFP,其磷酸根聚阴离子的强结合力使得该材料稳定性要好很多,只有在更高温度时才会有少量的释氧。

释氧其实是个很重要的导致危险的因素。即使电芯没有内短路,它也可以与电芯内的电解液,负极的嵌锂直接发生反应(这个最为要命),从而剧烈的放热从而直接导致热失控。因此通过包覆、掺杂等方面提高正极材料热稳定性抑制其释氧是解决动力电池电芯 / 材料级安全性的重要技术路径。

然后这些氧会导致各种反应:

首先,负极中的嵌锂肯定与氧是可以反应的(碱金属 - 氧)。

然后,有机电解液会在氧的作用下进行一些复杂的反应 / 分解过程,经过一些不完全的燃烧 / 氧化反应就会生成水。

最后,各种碳系材料,隔膜,电解液有机物……在氧供应充足 / 不充足时都会发生相应的不同程度的氧化 / 燃烧反应,最简单的比如: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这就是导致高 SOC 下释放气体 CO 比较多的原因。当然,复杂多种材料体系的燃烧 / 氧化并不容易表征,所以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了:)

3、高 SOC 下:负极的(嵌)锂金属带来的反应: H2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大家都知道,电池充电后,负极嵌入了锂,然后这些锂会和上一步中产生的水反应生成氢,这也是为什么氢产额随着 SOC 提高而提高。

4、所以小结一下:

下图给出了过充状态下的主要反应汇总,大家可以据此去追溯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产气来源于何处。不难看出,其实反应体系很复杂,而在这里我只是给大家拣出了几个主要的成分:H2,O2,H2O,CO,CO2,帮助大家分析其来源。对于广大的 THC 碳氢化合物,反应实在是太复杂了,不容易梳理。

此外大家还要注意:电池中的很多有机物(产物)在热失控 / 高温态下是气态,但是在室温下是液态,这也是为什么色谱探测出的 THC 都是些小分子,而大家几乎凭直觉就知道真正热失控气氛中的成分远比这要复杂。所以以上分析产物成分主要有几种气体+THC,只是覆盖了事故发生时实际排出气体的一部分(低分子量为主)。

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过充态下 NCA 电芯热失控时的主要反应汇总

刘博乱弹
笔者自己也在本文中介绍了该工作的局限性,主要有:

1)反应机理比较简化,尤其考虑到多组元+室温到高温,实际发生的反应会比这复杂的多

Comment:我觉得已经很厉害了,抓大放小研究主要机理是好思路。

2)不知道能否把小电芯的热行为和产气行为直接外推给大电芯

Comment:的确,这个值得好好研究,毕竟这只是 18650,跟现在动辄几十上百安时的电芯相比会有区别。是不是能把结果外推过来用,得做了实验才知道。

3)作者在这里说:SOC 上升对于开始发生热失控的温度影响不是太大,过充要达到锂枝晶析出后才会导致明显的开始发生温度下降。

Comment:总体来说这个结论是可以这么推出来的,但是感觉这个论证并不是很严谨,拆开电芯 / 用一些电化学方法来看 / 鉴定析锂才是更为严谨的思路――你怎么知道过充的时候产生的气体 / 其它反应就一定不会是导致热失控开始温度剧烈下降的主因呢?

版权声明:aysz01 发表于 2024-04-07 2:52:52。
转载请注明:倒推探明热失控的的反应机理 | 电工学习网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